- · 《电子测量技术》刊物宗[08/03]
- · 《电子测量技术》征稿要[08/03]
- · 《电子测量技术》投稿方[08/03]
- · 《电子测量技术》数据库[08/03]
- · 《电子测量技术》栏目设[08/03]
电子测量技术论文模板(关于电子测量技术的论(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规则3:背景-内容-结论(C-C )规则 论文的语境结构能否在各节、各段的叙述中有某种统一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 第三个规则是针对这种逻辑顺序的。 说明
规则3:背景-内容-结论(C-C )规则
论文的语境结构能否在各节、各段的叙述中有某种统一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 第三个规则是针对这种逻辑顺序的。 说明分为简单的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需要能清楚识别的开始、意思明确的主体部分和结尾。 规则3这三个部分分别是背景或经过、内容和结论,简称要求为C-C-C结构。 这里的3个c按顺序分别指Context、Content和Conclusion,即背景、内容和结论。 开头说明背景和经过,中途介绍主体内容,最后将故事一步一步进行到得出结论的结束。
从一开始就通过说明背景和经过,“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 ”可以让读者理解。 作为结论,“那又怎么样? ”以免读者产生疑问。 中途放入的内容会让读者看到你的论点从背景到结论都是有根据的。
这种“背景优先”的模式与“内容优先”的结构不同,“内容优先”的结构有可能会让读者错过“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的说明。 基于这些理由,提倡以C-C-C为“默认”的科学论文结构。
论文的宏观结构包括引言、结果和讨论,是一个明显的丙-丙结构。 其中设置背景的结果是内容,讨论得出了结论。 对于论文的每一段,要使用C-C-C结构,必须将该段的第一句用于背景说明,使读者思考中间部分的介绍内容,最后通过结论使读者记住。
规则4 :坦率地表达你的结果
通俗地说,就是直接表达结果。 学术论文不是小说和散文,不能把论文曲折写成动人的风格。
首先,要避免绕圈子。 只有论文的中心思想应该被多次提及,中心思想以外的主题应该只出现在一个地方,尽量减少主题变更的次数。 相关的句子和段落应该连接在一起,而不是被不相关内容的介绍打断。 例如,用来说明一件事的两个原因各出现一个,不能分开。
其次,运用并行定律对一些具有平行地位的内容进行介绍。 具体来说,如果需要介绍几个平行地位的内容,就分成平等地位的段落,用同样的语气和风格逐一介绍这些平行的内容。 并行结构使文本更易于阅读,因为读者熟悉这个结构。
例如,如果有三个独立的理由来解释偏向某个结果解释的原因,那么用同一个语法来表达这三个独立的理由。 这样,读者如果对结构熟悉,就可以集中于内容。
在一个句子或段落中多次使用同一个单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没有错。 如果要用不同的单词,读者会觉得第二个词有一点不同的意思。
二.规范的宏观结构
——规则5-8
"论文的宏观结构包括摘要、引言、结果、结论等。 第5-8条规则主要是讨论如何应用C-C-C定律优化这些结构或突出重点。 ”
规则5:摘要中必须阐明完整的故事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摘要是他们唯一能阅读的部分。 这意味着摘要必须有效地传达论文的所有信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摘要的C-C结构是高度规范的。
在C-C结构中,摘要首先是描述背景。 第一句通过介绍特定研究所所在的更广泛的研究领域来引导读者。 然后通过说明目前的研究空白,以及弥补其不足的重要性,即具体的研究空白与论文开头广泛的研究背景之间的联系,缩小研究范围,最终缩小到文章所研究的问题。 这样,让读者的目光对准那篇论文的内容。
其次,介绍方法(新方法、新方法)并概述研究结果。
最后,结论部分说明所得结果,并回答背景部分末尾提出的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指出这个结论对推进这个研究领域起到什么作用(例如“更广泛的意义”)。
这种规范的结构有助于避免摘要中常见的错误。 也就是说,在读者还没有理解问题之前就讨论结果。 好的摘要通常需要多次改进,才能使结果像钥匙适合锁一样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 这种宽-宽-宽的结构允许基于有限或狭窄的结果向更广泛的读者传达文章,同时保持结果的可靠性。
规则6 :在引言中说明论文的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通常以明确说明文献中所缺少的内容作为结束,然后通过总结文章如何填补这一空白的一组段落来实现。 一段高级陈述引起了读者对论文内容的期待。
引言各段落的结构(除最后一段外)都是为了引出最终研究领域的空白。 每一段首先引导读者进入主题(一两个语境),然后阐释相关文献(内容)的“已知”,再到达关键的“未知”(结论)。 沿着这条路,往往有研究空白背后秘密的线索; 这些线索引出未验证的假说和未发展的论文方法,给读者带来希望,使他们相信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引言不应该包括超出论文动机的更广泛的文献综述。 这种聚焦空白的结构使得有经验的读者更容易评估论文的潜在重要性,只需要评估文章中研究空白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电子测量技术》 网址: http://www.dzcljs.cn/zonghexinwen/2022/1209/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