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子测量技术》刊物宗[08/03]
- · 《电子测量技术》征稿要[08/03]
- · 《电子测量技术》投稿方[08/03]
- · 《电子测量技术》数据库[08/03]
- · 《电子测量技术》栏目设[08/03]
和在腰椎管狭窄症中测量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表2 |腰椎三维重建CT 和腰椎MRI 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测量狭窄腰椎管面积的可信度评价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threedim
表2 |腰椎三维重建CT 和腰椎MRI 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测量狭窄腰椎管面积的可信度评价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T and MRI in measurement of narrow lumbar spinal canal area表注:ICC 为组内相关系数项目 测量次数 CT MRI ICC 值 P 值 ICC 值P 值观察者间测量的可信度 第一次测量 0.915 < 0.001 0.947 < 0.001第二次测量 0.908 < 0.001 0.955 < 0.001第三次测量 0.913 < 0.001 0.942 < 0.001观察者内测量的可信度 第一位测量者两两不同次测量0.926 < 0.001 0.957 < 0.001 0.934 < 0.001 0.964 < 0.001 0.930 < 0.001 0.971 < 0.001第二位测量者两两不同次测量0.922 < 0.001 0.970 < 0.001 0.918 < 0.001 0.963 < 0.001 0.937 < 0.001 0.956 < 0.001
图4 |腰椎三维重建CT 和腰椎MRI 测量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的Bland-Altman 图Figure 4 |Bland-Altman plot of the area of lumbar spinal canal measured by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T and MRI图注:腰椎CT 三维重建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与腰椎MRI 测量结果的差值为(-1.) mm2,差值的95%分布范围(LoA)为-8.0-5.5 mm2,3.66%(6/164)的点位于LoA 范围以外
3 讨论 Discussion
3.1 腰椎管狭窄症椎管面积测量方法的选择 腰椎管面积测量的内容或对象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内切圆面积、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之比[3,13-14],椎管面积测量还包括骨性椎管面积和有效腔隙的测量。虽然硬膜囊面积、椎管内切圆面积的测量方法较为方便[3],国外研究也多为测量硬膜囊面积对腰椎管狭窄症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相关评估[19-25],但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狭窄因素包括骨性椎管狭窄和椎管内外软组织退变引起的狭窄,刘延安等[13]研究认为直接根据硬膜囊面积对腰椎管狭窄症做出诊断的方法并不完善,且腰椎管有效腔隙横截面积边界不是规则的圆形,椎管内切圆面积相对于直接测量腰椎管有效腔隙横截面积的准确性可能更差。腰椎骨性椎管面积的测量则忽略了韧带、突出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对狭窄腰椎管面积的影响,故此次研究选择测量更加合理的腰椎管有效腔隙横截面积,符合赵建民等[2]提出的在测量椎管面积时应严格按照其有效腔隙来划定边界,以求克服按骨性结构划界的局限性。椎管面积的测量可以通过影像系统中直接测量、软件程序自动化测量等实现,多位学者报道的软件程序自动化测量需要编程[2,12],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和推广较为困难,而本研究团队此次利用医院PACS系统直接进行测量的方法,可在大多数医院的影像系统中实现,获取和操作方便。
3.2 两种方法测量狭窄腰椎管面积值的差异性、相关性与一致性、可重复性 此次研究中,腰椎CT 三维重建及腰椎MRI 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值分别为(136.) mm2和(139.) mm2,均小于ULLRICH 等[15]报告的椎管狭窄的值(小于145 mm2)。CT 三维重建及腰椎MRI 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最大值分别为175.82,176.58 mm2,均小于HEGGENESS 等[26]报道正常人腰椎管横截面积(180 mm2)。腰椎CT 三维重建和腰椎MRI 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值小于张庆明等[12]测量的L4/5狭窄椎管面积值(155.) mm2,L5/S1狭窄椎管面积值(162.) mm2;也小于边卫国等[5]报道L4/5狭窄椎管面积值(157.) mm2,L5/S1狭窄椎管面积值(165.) mm2。此次研究测量的L4/5椎管面积值大于刘延安等[13]报道的L4/5狭窄椎管面积(102.) mm2,测量的L5/S1椎管面积小于其报道的椎管面积(156.) mm2。作者认为除了与测量平面、测量方法不同以外,可能与此次研究所纳入对象与上述研究者纳入对象的腰椎管狭窄程度不同有关。
此次研究腰椎管面积结果统计分析中,腰椎MRI 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值较腰椎CT 三维重建测量的值稍大,考虑可能是腰椎MRI 对椎管内不同的软组织分界较腰椎CT 三维重建更加敏感,测量时界限更加清晰,而腰椎CT 三维重建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特别是在椎间盘后方与硬膜囊、黄韧带与硬膜囊相互接触的区域,CT 准确区分上述区域的不同软组织界限十分困难,且测量中调整窗宽和窗位时,腰椎CT 三维重建在测量狭窄腰椎管面积有效腔隙边界易出现小部分面积丢失。SCH?NSTR?M 等[27]通过三维柱体模型的测量研究,认为当扫描平面与腰椎管倾斜度小于15°时,椎管横截面积测量误差相对较小(小于4%)。而此次研究中由于CT 三维重建和MRI 检查仪器不同,患者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体位进行两种检测扫描,故腰椎CT 三维重建和腰椎MRI扫描的狭窄腰椎管横面积平面并非绝对相同。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在此次研究中,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上述原因造成,但也有研究认为配对t 检验作为一致性评价方法存在明显缺陷[28]。
文章来源:《电子测量技术》 网址: http://www.dzcljs.cn/qikandaodu/2021/0708/882.html
上一篇:电子与钼原子碰撞散射研究
下一篇:浅谈水利工程测量对于工程质量及节能方面的作